药通网欢迎您!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养生保健 > 正文

处暑之后的中医养生

来源:北晚在线 浏览:990次 时间:2024-08-27 08:20:50

处暑,乃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亦是秋季之第二个节气。《月令十二集解》有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暑之意为 “出暑”,标志着炎热之夏即将远去,凉爽之秋悄然来临。此时,三伏天已过或接近尾声。处暑节气正处于由热转凉的交替之际,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渐趋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亦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调整。中医建议,处暑养生需注重消暑、清润、防秋燥。


起居方面

《黄帝内经》载:“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处暑时节,正值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起居作息自当调整。入秋后,首要调整的便是睡眠时间,应早睡早起。一般而言,早晨五点至六点起床为佳,秋季睡眠以晚上九点至十点入睡为宜。“早起”可使肺气舒展,防止收敛过度;“早卧” 则能调养人体之阳气。早睡早起,可消除疲劳,护佑大脑,增强免疫力。


处暑之际,虽有金风送爽,然天气变化无常。不宜急于增添衣物,以凉而不寒为度,尤需注意脐部保暖,以免影响脾胃功能。“秋冻” 因人而异,老人与孩子抵抗力弱,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减缓,既惧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极为敏感,更应适时增减衣物。“秋冻”不仅限于未寒不忙添衣,还可引申至秋季的其他养生保健方面,如睡觉不宜盖得过多,以免致出汗伤阴耗津。


饮食方面

处暑节气之后,“热燥”伊始,其干燥程度甚于夏日,人们常感既热且燥,易现皮肤干燥、喉咙干涩、干咳无痰、发热等症状。中医建议,多食用富含水分与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如梨、葡萄、草莓、黄瓜、芹菜等,以维持身体水分与营养均衡。


此外,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至关重要,亦可适量饮用绿茶、菊花茶、金银花茶等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功效的饮品。尽量少食油炸、烧烤及热性食物。秋季气候干燥易伤肺,可多食用滋润肺部之物,如梨、银耳、百合、枸杞等,亦可进行适量的呼吸操、散步等运动,以增强肺功能。


运动方面

处暑时节,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可较夏天适当加大,宜进行慢跑、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或作呼吸吐纳、扩胸运动等锻炼方式,以似有汗出但不疲倦为宜,有助于机体内气血通畅。


此外,入秋后,要注意锻炼自己的呼吸系统和肾脏功能,可以多做做漱泉术。具体做法是:每日清晨洗漱完毕,于静室内闭目静坐片刻,先叩齿36下,然后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唾液满口后分3次咽下,并用意送至丹田,再缓缓将气从口中呼出,呼气时口唇微张,但不要出声。如此反复36次,稍停片刻,两手握拳,左右各做3次。


会员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匿名  匿名回复

0/500

实力认证

我的足迹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