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运六气显示全年都是一个大“湿”年,加上夏入秋这段时间很特殊,相对就容易受到邪气感染。
夏入秋这30天,我们的身体要经历一个大转弯:人体要从生发转向收藏,食物要从温阳转向凉润,养生方向要从祛湿变成防燥……身体在这进进出出之间,很容易乱了自己的节奏。
古人早就告诉我们:“五行旺各有时,惟‘土’居无所定,乃于四季之前,各旺十八日。”
这个关键节点,只要照顾好脾胃,就能万事大吉。
①脾旺,肺气足。“脾为肺之母”,肺能强壮全靠脾来供养,要想一整个秋天肺气足、不咳嗽、少呼吸道疾病,就要及时修补被冷饮、西瓜、空调伤害的脾胃。
②脾好,湿气跑光。脾运化水湿是天职,脾好了,水湿自然没了,也就不会和外界湿气里应外合,引发身体的不适。
③脾壮,气血旺。气血旺周身暖洋洋,体寒怕冷的人也能舒服地迎接秋冬。
自查一下:有没有长期在温度过低的环境里,盖着被子吹空调睡觉?
有没有经常吃油腻、甜食,导致肚子胀气、不消化?有没有睡前玩手机,困到直接睡着?
有没有为孩子、老公收拾“烂摊子”,一天到晚操不完的心?
有没有太多无用社交,经常虚与委蛇,劳心劳力?
有没有吃了饭就坐下或者躺下,一动不想动?……
脾从来不是突然虚下去的,可能来自经年累月的不良习惯,也可能是夏季三个月的持续伤害。
脾胃不好,外界的任何邪气来了,其实都在慢慢耗我们的气血,降低我们的正气值。
脾虚的人,不要着急变强。
如果说有什么是吃几天、吃一周,就能让脾胃马上好起来的东西,我是不信的。
“脾德在缓,以甘补之”,脾的性子就是慢悠悠的,补得平缓有力,补得不过火,补得时间长,补得甘淡,才能真正补到脾。
从处暑开始到秋分前的30天,如果能用心去照顾脾胃,整个下半年都将受益无穷。
抓住最后的“补土日”学古人强壮脾胃的法子:每日干嚼“莲子”脾壮了,湿没了,脸也不黄了
养脾就是养身体的元气、正气、抵抗力。
“莲子甘平,气温而性涩,禀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
甘淡的莲子,是药圣李时珍赞不绝口的“脾之果”,也是正儿八经的补身“元气果”。
补脾的莲子,怎么吃都对身体好:“搀煮粥,渐开耳目聪明;磨作饭,顿令肢体强健;蜡蜜丸服,耐老而饥;日服如常,退怒生喜。”
坚持吃莲子,古人说比吃药都强:“莲子,最补胃气而镇虚逆……日以干莲子细嚼而咽之,胜于他药多矣。”
1、脸黄、脸下垂,莲子吃出气血美人。
脾主肌肉,脾好,脸就紧实饱满;脾能生化气血,脾壮,脸部就气血充盈,面若桃花。
莲子直接补到根上,坚持吃养出气血美人。
2、白带多而清稀,吃莲子恢复“清爽”。
《本草纲目》曰莲子治“赤白浊,女子带下崩中诸血病”。
脾是水湿的指挥官,脾打盹了,水湿往下走,不正常地排出,就会出现水样白带。莲子最擅唤醒脾,让它好好干活,引着水湿从正常途径出去,重回清爽。
3、想减肥或者想增重,莲子可以来帮忙。
身体里的“垃圾”太多,再精华的营养进来,也是走个过场,所以胖不起来,瘦不下去。
莲子的强力补脾,就是为了让脾胃去充分发挥“清空垃圾”的能力,给真正的好东西腾地方。
所以增重或者瘦身的人,不妨再多嚼几颗莲子。
4、脾虚、脾弱、身体瘦小不长个,一颗莲子等于一颗小小元气丸。
预防期,需要养脾胃,养正气。
恢复期,需要修复脾胃,补元气。
莲子补脾,是细水长流,滋润五脏的。本身就脾虚、脾弱,比如孩子瘦小不长个、老人易受凉拉肚子,更需要长时间坚持吃莲子补回来。
工作生活中的费脑费心,最终费的还是脾和肾,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脾肾会相对垮一些、虚一些,抵抗力也会差一截。
莲子入脾,也入肾,续上人体本源,同时牢牢锁住精气,不让身体太过耗散。
补脾的莲子要坚持每天早晚吃
很多食材听起来功效很强大,但总需要加一些东西去平衡寒热,避免久吃身体不适。
吃莲子,可以完全抛开这个顾虑。
它性平,不寒凉,不热性,不生湿,不生痰,单吃就能补脾,还可以久服。
具体怎么吃?
1、要吃干莲子。
生莲子有莲子心,主要作用是清心消暑,且芯也容易伤脾胃。
干莲子去了芯,才是《中国药典》有记载的补脾药。
2、要吃白莲。
红莲保留了皮,功能是收涩止泻;白莲去了皮,主要就是补脾;黑色的石莲子不常用,日常养生不吃。
3、要嚼着吃。
嚼,意味着要慢,要吃出津液。
用温水把干莲子泡软,放入口中慢慢嚼,能生津润喉,能固齿固肾,最后一起和着津液吞进去,是大补。
4、要每天早晚吃。
每天早上9点到11点是脾经循行的时间段,此时吃,一补到位,补到根上。
每天晚上睡前一小时吃,清心安神,睡得香。
莲子标准用量是每天6~15g,也就是5~10颗,不要吃多,多了脾就累了。
同时注意:大便干燥、便秘的时候不吃,会让大便更难下;吃了感觉不舒服的,也不要再吃。
5、要每个季末18天都坚持吃。
一年有四季,每个季节的最后18天,都是脾旺的日子,这个时候吃,补效最大,可以把这个季节的消耗都尽量补回来一些。
除了干嚼,当然也可以炖汤、炖粥,也能补脾。
吃莲子就像过日子,无论春夏秋冬,都要认真。
上一篇: 处暑之后的中医养生
下一篇: 立秋之后如何健康养生
发表评论
用户名:匿名 匿名回复
0/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