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通网欢迎您!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提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种植技术 > 正文

黄芩的栽培技术

来源:壹叁农 浏览:1229次 时间:2024-07-20 08:16:36

一、选地整地

黄芩是一种深根性植物,对土壤的要求较高,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向阳高燥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质壤土,平地或向阳的山坡均可种植。避免选择地下水位高、土壤湿度大、质地黏紧的黏土或土质瘠薄的沙砾土,以免影响黄芩的生长发育和品质。


选地后进行整地,以秋季翻地为好,一般深耕30-45厘米,结合翻地施基肥,每亩施农家肥2500-3000千克,春耕翻地要注意土壤保墒,然后耙细整平,作畦或打垄。畦宽1.2-1.3米,畦面整成龟背形,沟深30厘米左右,以利排水。


二、种植方法

黄芩的种植方法有直播和育苗移栽两种,但主要采用直播,因为直播的田间管理方便,省工而产量高,质量好,育苗移栽不仅费工,而且移栽时易伤主根,形成鸡爪芪,影响药品质量。


黄芩的播种时间有春播、伏播和秋播三种,一般以春播和秋播为主。春播于4月中旬至5月上旬,伏播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秋播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春播应注意土壤墒情,秋播应注意防寒。


黄芩的播种方法有穴播、条播和撒播三种,但主要为穴播和条播。穴播行距33厘米,穴距27厘米,穴深1厘米;条播行距20厘米,沟深1厘米,播后覆土约1厘米,镇压。播种量每亩1.5-2千克。


黄芩的种子坚硬、种皮透水性差,播前需进行种子处理,多采用粗砂或磨末机轻度摩擦种皮,也可将种子置于50℃的温水中浸泡6-12小时,捞出后装入布袋催芽。


三、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黄芩播种后,需适当补充水分,出苗后需适当间苗,并且还需要将长势不好的苗拔掉。当苗高7-10厘米时进行疏苗,按15-20厘米株距定苗。以后每年于生长期视土壤板结和杂草长势,进行松土除草。一般进行2-3次。


2、追肥

黄芩播种1-2年生黄芩生长旺盛,根部发育较快,可结合中耕除草适当追施磷钾肥料。每亩施磷钾复合肥10-15千克,或施土杂肥1000千克加草木灰150千克,混匀后,在行间开浅沟施入,覆土盖平。


3、灌溉排水

黄芩的生长季主要在夏季和春季,在此期间要适当增加浇水量和次数,秋末和冬季的时候要减少浇水。黄芩抗旱力较强,遇严重干旱或追肥后可适当浇水,一般不用常浇水。雨季土壤湿度大,易积水地块应及时疏沟排水,以防烂根。


4、病虫害防治

(1)白粉病

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叶部病害,一般多在7-8月发生,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为害荚果。受害的叶片和荚果表面生出白粉,后在病斑上出现小黑点,可造成早期落叶或整株枯萎。


防治方法:发病前或发病初期,每15天喷1次波尔多液或多菌灵,或用50%托布津800-1000倍液喷雾,每10天1次,连续2或3次即可治愈。


(2)根腐病

根腐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根部病害,主要危害根部,造成烂根。发病后植株自上而下萎蔫、枯黄,以致死亡。发病多在6-8月,在高温高湿,土质黏重的情况下更易发病。


防治方法:认真选地,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拔除病株,病穴用石灰消毒;整地时每亩施70%五氯硝基苯1千克进行土壤消毒,并施石灰氮20-25千克作基肥。


(3)蚜虫

蚜虫是一种常见的吸汁性害虫,主要危害叶片和茎部,造成叶片变黄、卷曲、枯萎,严重时可导致植株死亡。蚜虫还会分泌蜜露,吸引蚂蚁和黑粉病菌,进一步加重危害。


防治方法:及时清除杂草,减少蚜虫的寄主植物;在蚜虫发生初期,每10天喷1次40%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1000-1500倍液,连续2-3次即可控制。


(4)豆荚螟

豆荚螟是一种常见的食荚性害虫,主要危害荚果,造成荚果开裂,种子流失或变质。豆荚螟的幼虫在荚果内钻孔取食,成虫在荚果上咬食,严重时可使荚果完全空壳。


防治方法:及时收割成熟的荚果,减少害虫的滋生;在豆荚螟发生初期,每10天喷1次40%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1000-1500倍液,连续2-3次即可控制。


四、采收加工

黄芩的采收时间一般在3-4年生,秋末至次年春初,当地表土层稍干时,采挖根部,去除泥土和须根,晒干或烘干,即可入药。黄芩的根部呈圆柱形,长30-60厘米,直径1-3厘米,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有纵皱纹和不规则的横裂纹,断面黄白色,质硬而脆,气微香,味苦 。


黄芩的加工方法有生黄芩和炒黄芩两种,生黄芩即未经任何加工的黄芩,炒黄芩即用蜜水或盐水炒制的黄芩。炒黄芩的方法是将生黄芩切成薄片,用蜜水或盐水浸泡,然后用小火炒至黄棕色,外表微焦,断面有蜜糖或盐晶体,即可。


会员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匿名  匿名回复

0/500

实力认证

我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