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季,不少人穿得厚实依然手脚冰凉,明明睡得很多却不解乏,甚至越睡越累……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冬天容易手脚冰凉、困乏无力,多与气血不足、阳气不足相关。
说到补气血,许多人都喜欢用参进补。比如党参、西洋参、人参、太子参、沙参、红参……虽然它们的名字里都带“参”,但性味和药效的区别可不小,不是所有的参都适用于冬季进补,不同体质的人吃法也有差异。
补气讲究对症,避免“虚不受补”
总觉得睡不够、疲倦乏力、少气懒言、手脚冰凉……不少人冬天出现类似情况,就觉得自己是“气虚”了,当即去买各种参泡水煲汤,来将“气”补回来。这里所说的“气虚”到底是什么呢?
中医范畴里的气虚,是一个很大的证候群,心、脾、肺、肾皆有气虚。
心气虚表现为没精神、对事物不感兴趣、心悸心慌;脾气虚表现为没胃口、大便不成形、消瘦不想动;肺气虚表现为少气懒言、易感冒、动不动就大汗;肾气虚则有气喘气促等表现。
不同的人气虚程度有所不同,而且气虚往往不会单独出现,常见气虚夹湿、气虚夹瘀,还能出现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等。
因此,人们在日常通过参类补气时,需要区分药性,根据自己的体质来选择合适的参类。
有些人在进补后,反而身体出现更多问题,就要注意可能是没有对症进补,特别是一些身体状态较差、脾胃功能不好的人,更容易“不受补”。
建议在进补前最好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食材,或是先进行中药调理再进补。
冬季进补,哪种参最适合你?
一提到以参进补,很多人首先就想到人参,其实“参类家族”成员众多,补得不对反而对身体不利。
老广们最常用的几种参:
1、人参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味甘微苦、性温,被称作“补虚第一参”。总的来说,人参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益血、安神增智之功效,尤其适用于气虚重症,如久病体虚、大病初愈、妇女产后等情况。
具体来看:野生的称作山参,晒干后成生晒山参,无温燥之性,大补元气,为参中之上品,但比较昂贵。人工栽培的称作园参,经晒干或烘干成生晒参,其性较平和,不温不燥,既可补气,又可生津,适用于扶正祛邪,增强体质。高丽参也是人参中的一种,气香浓郁,有大补元气、生津安神之功。
2、红参
红参是人参的一种——人工栽培的人参(园参)经蒸制、干燥成红参,颜色红润、气味浓香。除红参以外的各种加工,如生晒参、白糖参、白干参等,一般统称为白参。之所以将红参单独盘点,是因为它性偏温燥,补益之力最强,补气中带有刚健温燥之性,长于振奋阳气,适用于急救回阳。作为一味气血双补的中药,红参有益气摄血、健肺脾、生津安神等功效,特别适合阳气偏虚者在秋冬使用,常见苍白暗淡、手脚冰凉等症状。而阴虚火旺的人最好就不要服用红参了。
3、党参
党参味甘性平,入脾、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之功效。党参适用于气虚质、阳虚质人群,特别适合体质虚弱、气血不足以及病后产后体虚者食用,还被认为是为脾胃病人而生的补气药。从功效上看,党参可看作是人参的“平替”。党参不但量多价廉,而且性质平和,更适用于普通人日常保健,是广式靓汤里的常见材料。
4、西洋参
西洋参又名花旗参。中医认为,西洋参归心,肺,肾经,适合气虚、阴虚体质,对气虚而阴津耗伤有热者最适宜。西洋参与人参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性偏寒凉,因此气虚夹寒证的患者,不适合使用西洋参。虽然西洋参在补气力方面要弱一些,但它有气阴双补这一大特点,养阴生津效果更强,且补气中夹有一点清热效果,因此,特别适合气阴两虚夹热的人使用。
5、太子参
太子参,性平味甘,归脾,肺经,能益气健脾,生津润肺。太子参也可气阴双补,但补气、养阴、生津与清火之力皆不及西洋参。对比人参、党参,太子参的补气功效比较弱,但由于性味平和,药性稳定且不易上火,反而让太子参成为最适合儿童的补气之品,特别适合肺脾气虚的小儿、气阴不足之轻证、火不盛者。
6、沙参
许多岭南家庭都会煲“清补凉”汤,里面就含有沙参。相较前面几种参,沙参更偏重补阴而非补气,尤其擅长补益肺、胃之阴。一般沙参多用于秋季润燥,冬天如果有肺热燥咳、胃阴不足等症状时也可适当食用。我们常用的有北沙参与南沙参:北沙参性微寒,味甘,微苦。入肺、胃经,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偏于养阴生津益胃。南沙参的润肺清肺之力较北沙参弱,但有化痰止咳的作用,可促进排痰,气阴双补,整体来说偏于养阴润肺止咳。
上一篇: 如何顺应自然,藏好身...
下一篇: 黄芪补气,走而不守;...
发表评论
用户名:匿名 匿名回复
0/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