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浴养生正当时!遵时对症有法度

来源:厦门日报 浏览:973 2023-09-29 08:14:22

一、脚为精气之根 足浴疗法早有记载

足浴疗法早在西汉《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说明邪在肌表,可用熏蒸、温浴等法使其汗出。疗法应用托毒透邪、补肾温阳、健脾化湿等方药,通过足部药浴,药性通过穴位直达脏腑,并施以足部穴位按摩,疏通经气,调理气血,既可治已病又可治未病。


专家介绍,从中医角度看,泡脚又称为沐足,是古中医外治疗法之一。中医认为“鼻为苗窍之根,耳为神机之根,乳为宗气之根,脚为精气之根”,可见脚的重要性。在经络方面,人体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分别起始和终止于脚部。它们通过经脉络属关系,又分别与手三阴、手三阳经沟通,共同维持人体全身气血的运行。


二、足浴可以养生 不同季节功效不同

专家介绍,使用不同的中药处方沐足,可以起到不同的效果。因为沐足药液中的有效成分可以通过皮肤、黏膜、络脉、经脉进入体内发挥药效作用,这样就避免了药物对消化道、胃的刺激,减轻肝脏的负担。中药沐足是一种独特的给药途径,丰富了药物的临床使用途径。


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足浴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调节内分泌,缓解焦虑和紧张的情绪。不同季节泡脚,功效也有所不同:春天泡脚升阳固脱,夏天泡脚除湿去暑,秋天泡脚肺润肠濡,冬天泡脚藏精温肾。专家进一步解释,秋季足疗有助于血液循环,缓解很多人秋冬手脚冰冷的情况。其次还可以改善失眠状况,健脾益气、宁心安神。此外,足浴还有助于高血压患者调节血压,缓解下肢组织的神经的张力,使得下肢肌肉和软组织得到充分供血。


三、须有医师指导 用错或有不适反应

针对当下流行的藿香正气水泡脚法,雷应说,对于一些寒湿体质的人群,合理使用藿香正气水泡脚,确实可以起到芳香化湿、健脾和胃的作用,可以有效改善由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引起的头痛昏重、呕吐泄泻等症状。但要注意的是,并不是任何时候、任何症状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用错了中药处方,不但不见效,反而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不适反应。” 专家强调,如果选择用中药沐足,要在专业医师的辨证指导下,首先明确自己的体质,并随着时令的变化学会顺势而为,选择合适的中药处方来沐足,这样才能起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四、水温不宜过高,泡脚时间不宜过长

沐足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专家表示,首先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泡15-20分钟左右,微微出汗即可。饭前饭后不宜马上泡脚,时间最好选在饭后一个小时。要特别注意,醉酒、过饥、过饱、过渴、极度疲劳等状态下也不宜泡脚。


其次,水温不宜过高,一般在38℃到43℃之间为好。有心脏病的人也要小心,如果在过热的水中浸泡或淋沐过久,可导致身体及四肢的血管大幅度扩张,大量血液流向周围血管,引起短暂性脑缺血,产生头晕、眼花、恶心等症状,甚至可能发生昏迷和猝死。专家说,足浴的最佳时机通常为晚上9点到10点三焦经当令时。


中医认为,“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此时足浴可疏通经气,调和全身气血,促进水液代谢,使身体得到放松和调整,为睡个好觉做准备。在进行足浴的同时,如果能配合适当的脚部穴位按摩,例如太溪、涌泉、太冲、昆仑、公孙、太白、解溪、足三里等穴位,可以更好地发挥足浴的养生及治疗效果。


五、几个常用配方

1、艾草泡脚:湿散寒,气血流畅。艾草属于中草药,具有祛湿散寒、助阳复阳、调理气血的功效。


2、红花泡脚:舒筋活络,化瘀止痛。红花属于温热性植物,使用红花泡脚可以起到加快全身血液流动、放松肌肉、促进睡眠、提高睡眠质量、祛风散寒以及温经通络等作用,还能起到缓解痛经的作用。


3、当归泡脚:调理经期,舒缓情绪当归泡脚可以很好地缓解经期不调和炎症等,还能促进身体血液循环,改善黑眼圈,舒缓情绪,减少生气对肝脏的影响。


4、陈皮泡脚:排湿驱塞,润肠通便。经常用陈皮泡脚能够缓解人体疲劳,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还能杀菌止痒,对脚气所引起的症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而且还可以去除脚的异味。


会员评论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匿名  匿名回复

0/500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