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通网欢迎您!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提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药市动态 > 正文

是谁推高了中药材价格

作者:郑智文 来源:药通网 浏览:12896次 时间:2023-08-03 10:22:09

近三年来中药材市场异常活跃,涨价的药材轮番登场,尤其近半年药市几乎全线飘红。中药材价格的上涨,有人欢喜有人忧。有货者和药农自然高兴,用药单位因生产成本增加,已是怨气冲天,甚至把药材涨价归罪于人为炒作。那么,到底是谁推高了中药材价格。


一、周期性变化

“涨三年,落三年,不涨不落,又三年”。这一定律在药市行情变化中周期性地循环着,宿命式笼罩在药市上空。


第一轮药市涨价周期开始于1999年,结束于2002年。当时也是多数药材价格出现上涨,涨幅较大的品种有八角茴香,从10元价格起步,到2001年3月最高价涨至100元;2000年佛手涨至400元,涨价前35元;山茱萸2000年涨至340元左右,涨价前19元;2000年黄连从27元(鸡爪)涨至230元。其它品种在那波大行情中也出现了价格上涨,如:连翘从4.5元(生晒)涨至19元;太子参从28元涨至110元;胖大海从27元涨至170元;红花从38元涨至87元;草果从22元涨至94元;公丁香从12元涨至80元。


尽管时间过去20多年了,但老药商仍记忆犹新。在那轮涨价行情过后,多数涨价药材纷纷跌落,而且低迷行情长达7年之久,有不少高价买货者赔得血本无归。



药通网历史数据显示:2006年八角茴香从100元跌至7.5元,佛手2002年从400元跌至8元,2005年黄连从230元跌至35元;山茱萸2009年从300元以上跌至14.5元;连翘从19元跌至6.5元;太子参从110元跌至9元;胖大海从170元跌至17元;红花从80元以上跌至18元;草果从90元跌至23元;公丁香从95元跌至21元。


第二轮药市涨价周期起始于2009年,到2012年宣告结束,也有不少药材价格出现上涨,涨幅较大的品种有:桔梗,从2009年13元,到2010年的88元;当归从2009年的7.5元,到2011年涨至27元;白术,2011年涨至45元,涨价前2009年12元;白芍从2009年的5元(统),到2011年涨至24元;蝉蜕从2009年的45元,到2011年涨至110元;2009年连翘从12.5元,到2010年涨至38元;党参2011年涨至100元,涨价前2009年8元;太子参从2009年的19元,到2011年涨至380元。第二轮药市涨价周期,涨价的品种也不少,在此不一一列举。


本轮涨价周期于2020年姗姗来迟,本该结束于2022年,但是,三年疫情管控,疫区管控更严,物流不通,药商也不敢到药材产地买货。2022年底疫情管控放开后,压抑已久的药市行情得到释放,涨价的药材此起彼伏,涨价的品种有:酸枣仁、款冬花、黄连、当归、党参、甘草、柴胡、元胡、前胡、川芎、泽泻、防风、北沙参、猫爪草、牛蒡子、牡丹皮、白芍、黄柏、知母、天花粉、紫菀、白术、蛇床子、夏枯球、水牛角、芡实、槐米、蝉蜕、苦参、何首乌、柴葛根、辽细辛、龙胆草、浙贝母、太子参、大黄、地龙、天麻、百合、玉竹、猪苓、白及、龙骨、僵蚕、旱半夏、锁阳、栀子、王不留、决明子、香附、葶苈子、黄芩、羌活、天冬、秦艽、杜仲、厚朴等等,都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价格上涨,甚至小三类品种合欢皮、合欢花、鹿角霜、鸦胆子、青葙子、地榆、韭菜籽,冬葵子等,也搭乘涨价快车,小打小闹了一阵。



二、药贱伤农

中药材涨价并非偶然因素,无论是前两次周期涨价的药材,还是近期涨价的品种,涨价前几乎都是经历了长期的低价,远的不必追溯,以本轮涨价品种举例:牡丹皮,2019-2021年出现了低价烂市行情,1亩生长5年的只能卖2000元左右,长势稍差的只能卖500元,甚至有的种植户不要钱,就找不到买主。可以想象,面对低价烂市的行情药农多么的无奈!因低价伤农的品种还有白芍、防风、山药、牛膝、当归、党参、牛蒡子、蛇床子、白花蛇舌草、知母、丹参、蒲公英、麦冬、甘草、决明子、薏苡仁、芡实、天冬、白及、猪苓、辽细辛、远志,香附等。


这些药材涨价前都出现了多年低价行情,种植户收益不高,种植面积大减。虽然目前有的药材价格已涨了不少,但是,生产尚未恢复的品种,不排除后市仍有继续上扬趋势。


三、自然灾害减产

我国地域广阔,南北气候差异较大,自然灾害频繁。干旱、洪涝、低温冻害、冰雹等,每年都有发生,生长在其地的药材难逃灾害厄运。因遭遇自然而涨价的品种不少,如:历史上多次价格波动的八角茴香、佛手、连翘、山茱萸、苦杏仁、桃仁、酸枣仁、柏子仁等,都是在开花或坐果期,遇到了“倒春寒”天气,自然灾害造成减产,价格上涨也在所难免。


因洪涝灾害而涨价的品种有:白术,生地。白术,在生长期间最怕大水,2018年以来白术几乎年年受灾,凡遭遇灾害的种植户损失巨大。目前白术价格上涨正是多年受灾减产,种植面积也在缩减。没有这一利好,白术也不会出现价格上涨。

总之,自然灾害造成单产减产,是导致一些药材涨价的主要因素。



四、“非粮化”、“非农化”倒逼中药材生产缩减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和{{关于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通知}}2个保护耕地红线的政策文件,对中药材生产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要求。


在国家产业规划指引,非农化、非粮化等政策限制,以及大健康产业高质量需求的助推下,中药材种植面积将稳中有降。


众所周知,在前几年土地流转、扶贫政策的影响下,凡是大规模种植药材,地方政府都给予资金扶持,2020年以来不再对种药大户给予补贴,也不鼓励和引导大户发展药材种植。


近几年非药材主产区大规模发展药材种植逐渐减少,千亩、万亩连片药材种植基地将逐渐退出。大规模种植药材减少,也是近两年家种药材涨价的因素之一。


今后在“非粮化”“非农化”政策的影响下,中药材种植面积将继续缩减,尤其低价药材受到冲击最大。


五、生产成本增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种苗、农药、化肥价格的上涨,尤其雇工费的提高,增加了中药材种植成本。


中药材不能像粮食作物全部实现机械化,栽种、管理、采收,以及初加工,需要人工。10年前雇工费80-100元/天,如今,一人一天需150-200元。如:牡丹皮,从栽种到采挖、剁根、分级、刮皮、抽芯,每亩需雇工费6000元以上。


需雇工栽种、初加工的药材很多,如:白芍、怀山药、北沙参、天冬、茯苓、元胡、红花、菊花、桔梗、麦冬、知母、夏枯球、芡实、薏米仁、附子、川乌、佛手、远志,巴戟天等。


生产成本的增加也是一些药材价格上涨的又一因素。



六、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药食同源类药材需求持续增加

近年来,包含中药健康食品和饮品、中药化妆品、日化产品和中药类饲用产品等中药大健康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其中,多样化、时尚化的药妆、食品等中药保健品市场需求逐年扩大,2021年已超1000亿元。


此外,自2020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停止除中药以外的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进口,据推算在未来5-10年,“替抗生素”中药类饲用产品对中药资源的需求量将远远超过目前人用量,所涉及中药材的需求量将迎来巨量扩容。


七、理性看待药材涨价

对于这轮药材价格上涨,引起不少人关注,说什么药材涨价都是人为炒作的。关于药材涨价的原因,上文已详细论述。常用药材涨价也不是第一次,而且凡是涨价的品种几乎都是经历了多年低价,加上自然灾害减产等因素累积到一定的时间节点集中爆发了。


前车之鉴,从前两次涨价周期不难看出,没有只涨不落的行情。在高价刺激下,种植面积恢复了,价格自然跌落下来。砂仁、重楼、车前子、川芎、泽泻、独活、生地、菊花、川牛膝、紫苏叶、广藿香、土鳖虫、杭菊花、贡菊花等,不都是从前几年高价跌了下来。


今后几年随着高价药材生产的扩大,仍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品种价格跌落。如:黄连、党参、当归、冬花、柴胡、甘草、牛蒡子、紫菀、知母、防风、北沙参、天花粉、前胡、白芷、白术等,等这些药材种植面积扩增生产过剩,未来谁也挡不住价滑的趋势。


当药材涨价时,药商药农是挣钱了,但是,价格下滑时,赔钱的时候,又有谁来买单?涨久必跌,跌久必涨。这是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只有经历了更多的行情起伏变化,才能以平和的心态看待药材价格涨涨落落。


当然,每次药材涨价大周期来临时,在赚钱效应的驱使下,民间游资进入药市也是在所难免。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游资流入药市,只是推高一些药材涨价的外因,但是,当大行情结束时,套牢赔钱的多是外来资金。所以,对药材价格上涨,要理性看待,尊重市场规律,让市场供需杠杆来调控。如果人为的打压价格,只能起到饮鸩止渴作用,价低药农弃种或减种,几年后生产跟不上,价格会涨得更高。


注: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作为从商者投资的依据。


会员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匿名  匿名回复

0/500

实力认证

我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