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满目葱茏。湘西之巅所在的群山药香漫野,黄柏、厚朴等道地药材在富硒沃土上舒展新绿。最近,在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主办的第一届中药产业互联互通大会上,龙山县荣膺“2025年乡村振兴道地药材发展示范县”。这一荣誉为推动龙山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土家山寨正书写着“青山育良药,沃土产业兴”的鲜活篇章。
生态筑基,蕴藏“天然药库”
在莽莽的武陵山脉腹地,龙山县犹如一颗明珠,70.74%的森林覆盖率孕育出1441种中药材资源,居湖南省之首,素有“生物基因库”和“万宝山”之美誉。
这里既有百合、“三木”药材、玄参、黄连、白术等常用大宗药材品种,又有半夏、虎杖、五倍子等地方特色的品种,还有重楼、白及等濒危名贵药材。10万亩野生药材与20万亩人工种植基地交相辉映,形成洗洛、石牌、兴隆百合种植产业带和大安黄柏基地等特色产区,绘就“山顶厚朴成林、山腰黄柏连片、山脚百合飘香”的立体生态画卷。
“我们的土地‘自带药香’!”大安乡万宝村药农贺海波自豪地说。2016年,龙山县被认定为首批“湖南省中药材种植基地示范县”;2022年,龙山县被列为湖南省道地药材湘厚朴、湘黄柏、龙山百合及吴茱萸、五倍子的核心产区;2019年、2020年“龙山黄柏”“龙山厚朴”和“龙山百合”先后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农产品地理标志,这三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更让“龙山药”金字招牌熠熠生辉。通过构建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从种苗繁育到采收加工均实现标准化管理,百合、厚朴基地更被授予“全国优质道地药材示范基地”,生态优势正加速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链式崛起,打造“药材之都”
“药材之都”“中国土家族药材之乡”“土家药王峰”,这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原会长诸国本3次来到龙山调研之后发出的赞叹。这些不吝之词,是对龙山中药材产业发展成绩的高度肯定。
龙山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成立了县委书记亲自参与的中医药产业协调机构,积极切入供应链全环节,擦亮优质中药材金字招牌,推动中药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初具成效,产业形态不断丰富完善。
目前,20万亩人工种植规模初具。10万亩中药材,形成3个万亩乡镇,15个千亩示范基地。百合10万亩,辐射19个乡镇(街道)4万余农户。同时,通过深化合作与市场布局,同安徽亳州、广州清平、成都荷花池等全国性药行市场及太极集团、金陵药业等大型药企形成了战略伙伴。中药材原药收购网络已覆盖中西部7个省市,以“龙山百合”为代表的道地药材及初加工产品畅销全国10余个省市,全国及边区的原药和初加工产品的集散中心已基本形成。
走进龙山产业开发区,恒龙中药的自动化生产线正将百合制成即食药膳,双沐药业的提取车间里,黄柏精华化作现代中药制剂。全县15家规上加工企业、6家SC认证企业,将中药材转化为饮片、保健品、化妆品等60余种商品,年加工产值突破10亿元。
而在边区集散中心,满载药材的货车日夜不息,百合干片占据全国80%市场份额,黄柏远销日韩,恒龙中药成为全国最大的虎杖原材料、湘重楼供应商。集散中心全年对外销量超5万吨。
产业链的延伸更激活了“中医药+文旅”新动能。土家医“封刀接骨术”传习所吸引游客体验非遗医术,万宝山“土家药王峰”、太平山“土家药王谷”引人入胜。从种植基地到康养旅游,从民族医药传承到药膳文化推广,三产融合让中药材产业“接二连三”,年综合产值达26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六成以上。
科技赋能,破解“产业密码”
龙山县是全国种植规模最大的卷丹百合产区,然而,百合产业仍面临着一个发展“硬伤”,即百合连作障碍。面对中药材产业“卡脖子”难题,龙山县以科技创新破局。
以农业农村部资助建立的百合良种繁育基地为依托,龙山县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等达成长效科技合作机制,全面开展栽培、繁育、病虫害防治、土地修复等全产业链科技服务。
高海拔育种技术让种球病害率下降60%,脱毒苗研发攻克连作障碍,使百合亩产提升30%,“水旱轮作”“林药套种”等新模式让土地效益倍增。与中国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等20余家科研院所的合作,累计攻克技术难题27个,催生出29项专利、12项新技术,获得5个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其中“厚朴林下种植重楼”技术让每亩增收超万元,成为山区林农的“致富秘籍”。
同时,不断强化技术培训,每年选派省州县科技特派员100名,充分发挥现有的农业技术,采取专家带班、坐班,技术人员包片等方式,对全县中药材种植户进行培训。全年举办科技推广培训50期次,培训农民5000人次,培养了一批乡村中药材田秀才、土专家,实现由药材种植增值向技术服务增效转变。
“科技让‘土药材’变身‘金产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展百合分子育种试验,采取基因技术选育抗病新品种,推动百合种植从“靠天吃饭”转向“智慧农业”。目前,全县建成3个专家工作站、5个产学研示范基地,科技对中药材产值贡献率超50%。从“百合深加工关键技术”到“黄柏活性成分提取”,一批批国家、省科技项目落地,让龙山药农感叹:“以前挖药材靠经验,现在种药材靠科学!”
利益联结,实现互利共赢
“手脚利索点,一天剥百合能挣三、四百块,比打工还划算!”石牌镇药农刘大跃的感慨道出全县11万中药材产业从业者的心声。
通过“基层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龙山县将2万余户农民嵌入产业链:企业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合作社包销产品,农户可选择土地流转收租金、基地务工拿薪金、入股合作分股金。
“老百姓只管种,销售完全交给公司,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恒龙中药材公司总经理说。恒龙中药材公司与太极集团、广药集团、云南白药集团、重庆南海药厂、西安嘉禾制药厂等20多家国内大型知名药企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全县60%以上药材通过订单直供这些龙头企业。公司又与村合作社签订收购合同,实行订单生产,进行保价收购,通过“保底收购”的扶持政策,确保种得出、不愁卖。
2021年至2024年实施中药材项目68个,共计投入各类财政资金4072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500余万元,万宝村靠黄柏育苗年创收10万元,桂英村“百合-水稻”轮作基地实现产值200万元。湘西森旺公司打造的“三黄一厚”林下经济示范区,带动500户农民户均年增收2万元。百合产业更催生4.5万个“家庭车间”,连90岁老人都能在家门口剥百合挣钱。2025年拟投入财政资金653万元支持79个中药材项目,新发展面积达17658.5亩。
吃的“药材饭”,开的“药材车”,住的“药材房”。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龙山县以“一株草药”激活全域经济,用科技赋能传统产业,以链式思维重塑价值,不仅书写了武陵山区特色产业振兴的生动样本,更探索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之道。未来,随着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创建的推进,龙山县正朝着“百亿产业集群”目标迈进,一幅“药香漫群山、活力涌城乡”的新图景正在武陵山中徐徐展开。
上一篇: 甘南临潭县:推动中药...
下一篇: 没有了
发表评论
用户名:匿名 匿名回复
0/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