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伏是三伏中的最后十天,俗称“秋老虎”。这个时期虽然依旧炎热潮湿,但毕竟已经入秋,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夏长”到“秋收”相应改变,此时夏季的养生方式要做出适当的调整,才能健康度过这段夏秋交际的特殊时期。
正如《黄帝内经》中提到的“秋三月,此谓容平”,秋天是收敛的季节,人们应适应秋令的特点,保养人体收敛之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下基础。
一起来看看末伏食养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吧——
三宜:
1、宜健脾化湿
末伏处在三伏之内,暑湿依然很重,容易造成脾虚运化无力。这时候可以适量多吃一些健脾化湿、消食和胃的食物,如芡实、山药、小米、冬瓜、薏苡仁、白扁豆等。
2、宜少辛增酸
秋气应肺,燥为秋季主气,入秋之后应少吃辛辣食物,以防化热生火,加重秋燥。宜进食葡萄、石榴、苹果、芒果、杨桃、柚子、猕猴桃、柠檬、山楂等带有酸味的食物,酸甘化阴,润燥安神。
3、宜适量吃姜
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末伏时节吃姜这种温热、宣发的食物可以缓解体内寒湿的格局,增强脾胃功能。关键在于“适量”,每天两三片即可,过量食用生姜可能导致上火,体质偏热或已有上火症状的人群应谨慎。
四忌:
1、忌过量贴秋膘
在民间,素有立秋当日“贴秋膘”一说。秋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要弥补苦夏的缺失,又要为抵御寒冬做准备。但末伏天气依然湿热,人体脾胃运化不良,所以切忌大鱼大肉过量“贴肥膘”,此时可适当进补,吃一些瘦肉,牛肉、鸭肉都是不错的选择。尤其鸭肉,是一种非常适合清补的食物,可以健脾化湿、利水消肿、消暑滋阴,不过身体虚寒、腹泻、腰痛或痛经者尽量少食用。
2、忌过度贪凉
末伏时分暑热未退,在解暑降温的同时要注意减少冷饮及寒凉食物的摄入。猛吃冷饮会使寒气淤积,体内寒气过重易滋生各种疾病,现在湿气又重,寒与湿互结会加重脾胃损耗,同时可能引起腹胀、腹泻、痉挛、便秘等症状。此外,到了夏天不要怕热,末伏虽在初秋也不例外,该出汗就出汗,一年四季就指着这几个月来外散排出身体的毒素垃圾了。空调不要一天到晚的开着,温度也不要低于26℃,并经常开窗通风。
3、忌过多“吃苦”
炎热的夏季,多吃苦味食物可以清泄暑热、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增进食欲、助消化。但是末伏已经入秋,天气马上由湿转燥,此时再多吃苦味食物,容易损伤肺气,可以选择甘润养肺、滋阴润燥的百合、木耳、银耳、梨、莲藕、大枣等食物。
4、忌多吃瓜类
俗话说“秋瓜坏肚”,立秋之后,经过一个夏季的消耗,脾胃功能还没有得到恢复,如果过多食用西瓜、香瓜、黄瓜、菜瓜等寒凉性瓜果,会助长湿邪、损伤脾胃阳气。此时可以吃一些温热性质的水果来慢慢调养脾胃,如苹果、桃、柚子等。
让我们一起做好末伏养生,迎接“秋高气爽”的到来吧!
上一篇: 立秋后中老年人这里最...
下一篇: 掌握四个养生妙招,远...
发表评论
用户名:匿名 匿名回复
0/500字